普门【生命关怀】行孝要及时,感恩要尽早

292 浏览

忙碌于生活与工作的你,是否忽略了陪伴父母,遗忘了与家人的连接?行孝与感恩要及时,切莫等到失去了才来遗憾。

采访、摄影/温薇薇
郭俊豪(礼仪师)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拥有生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生命的启发来自于哪里?且看以下三位生命匠人分享的故事。

孝恩集团礼仪师郭俊豪在20岁出头时,有一晚父亲突然倒地不起,送医不治。「我清楚记得那晚是我载爸爸的最后一程。爸爸一直对身为长子的我寄予厚望,而年少时的我非常叛逆,高不成低不就,却总觉得自己很厉害,读书也不太用功,对于爸爸说的话总当耳边风。17岁考到驾照后,一次因避闪路上的洞与爸爸意见不合,当下我生气地对他说:『我从此不要再载你。』没想到一语成谶,送爸爸去医院急救的那一趟车程成了永别。爸爸的离世可以说是给我自我救赎的机会,我才后悔过去对他抛下的狠话、他在世时没跟他好好吃顿饭,甚至连跟他的一张合照都没有。」

而原本与母亲关系不怎么密切的郭俊豪,几年前因阿姨的往生而产生了变化。他娓娓道来:「阿姨生前一直放心不下身有缺陷的表哥。在她弥留之际,表哥在阿姨身边跟她善别,请母亲放心离去,他会好好照顾自己,如果有下辈子,他还要继续做阿姨的儿子。目睹这一幕的我感动之际,转身想要调适情绪,却发现站在身后的母亲,我突然恍然大悟『其实妈妈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我,而我在冲刺事业的过程中,却忽略了陪伴她。我其实还有机会孝顺妈妈,陪伴妈妈啊!』」

陈文山(殡仪师)

殡仪师陈文山指出,他对于生命的启发更多来自于处理的个案。「有一位先生因车祸去世,当时他的儿子冲进太平间对着父亲的大体大骂道:『你就是讲不听,跟你说多少遍不要工作得这么晚,不要这么多应酬,你看你现在怎么办?』接着,他便抱着父亲的大体大哭。接完大体准备出发时,同事看着我说『为什么感觉像是在骂我?』我回应他自己也有同感。」他有感而发道,从事殡葬业的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半夜接到任务就得出门,所以当下可以深刻感受家属的痛苦。

另一个个案是一个少年的身后事。那位少年与他的儿子同年,当他第一眼看到少年的遗照时,发现少年身形瘦弱,让他当下彷彿看到与少年同年及身形一样的儿子身影。陈文山坦言,安放这位少年骨灰的骨灰阁,至今仍是他最不愿意踏足的地方。这两个个案让他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害怕死亡,而是害怕失去自己的挚爱、孩子,也害怕自己若离世,家人该怎么办……当他理解自己害怕的是失去,他先做好生前规划,购买保险及立好遗嘱,以减轻家人的负担;同时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该说爱的时候就表达出来等等。

辜伟龙(大体护理师)

入行15年的大体护理师辜伟龙坦言,曾经心高气傲的他,对父母甚没耐性,与父母的关系比较疏离。但这份职业不仅让他学会了尊重生命,在心智上也提升不少。「其实我一直很羡慕人家与父亲勾肩搭背亲如兄弟般的感情,所以至今我仍努力地去修补我与父亲的关系。他虽然沉默寡言但喜欢表现自己,我就在遇到一些事情时,假装不晓得怎么做,请他指导;每周抽出时间回家陪父母吃饭。」过去他也曾认为被同事针对,努力不被认可而想辞职,后来因阅读书籍里的这么一段话「不要将自己当受害者,除非你想充当这个角色」而学会换位思考。在面对愈发啰嗦、唠叨的母亲不断重复话题的时候,他耐着性子,提醒自己母亲已经老了,自己不能不耐烦,就当作是第一次听就好,珍惜每一次与母亲的相处。

这三位生命匠人在坚守岗位的同时,也积极地推广生命教育。让生命影响生命,让生命感动生命,生命教育需要互相影响,才会产生力量,才会有温度。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哪怕只能影响一个人,社会就有多一个人了解生命的真谛,不仅是帮助别人,也是在成就自己。

出刊日期:01-06-2023

** 如需引用或分享普门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并附上原文的链接。

欢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