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师,作为一位送行者,每次在面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告别,不同的哀伤时,都得一遍又一遍把人生最后的仪式,做得体面及完整,只为做到「生死两相安」。
温薇薇 / 整理
孝恩集团 / 图片提供

在儿时的小学作文《我的志愿》里,黄昭民写的志愿是希望成为满腔热血、英勇救人的烈火英雄——消防员。虽然长大步入社会后的工作选择换了,但他从事的行业依然是需要一腔热忱,助人为本的生命礼仪师。
90后的黄昭民在孝恩集团工作已近8年。礼仪师是他自大学毕业后至今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我在毕业不到一个月就应征了孝恩的礼仪师,当时没有什么顾虑,也不去想别人会怎么看待这份职业,而且幸运的是我的家人对于我的工作选择抱持开明的态度,让我少了很多打破忌讳的烦恼。」
或许与大学选修的人类发展科学与管理学系有关,让他初入社会就具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即使工作过程中需要直面死亡,但他就像儿时想成为消防员的志愿一样勇敢,无惧于世俗对于死亡的禁忌,而是深知自己是在做着一份渡人渡己且很有福报的职业。对于当初的这个选择,他坦言:「当时的殡葬业对我而言,是个新颖又让人充满好奇的领域,即便需要面对许多未知的挑战,但我知道这份工作可以让我比别人学习及成长得更多。这也是让我能从事这份工作直到现在的原因。」
礼仪师这份职业,让黄昭民真切地体会这份工作的真义,它不仅是一个专业,更是助人的养分。「在过去资讯不发达的年代,不能上网找资料,很多人也避忌谈论有关生死的话题,更不会有人指导如何『善终、善别、善生』。
「直到我成为了礼仪师,跟着前辈边做边学习,我才发现原来礼仪师的专业不仅是协助家属处理及规划各种丧事礼仪,让逝者有一个圆满的归属,还充当着『提醒』的角色,提醒大家要好好珍惜,及时说再见。我需要换位思考及有更多的同理,在赋予逝者庄重体面仪式的同时,也要照顾生者,让他们获得慰藉,以兼顾到『生死两相安』。」
礼仪师需具备足够的同理心。一个告别式要采用怎样的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方程式,它可以很多元面貌。「逝者与生者第一个接触的生命匠人就是礼仪师,同理在一开始就是需要用心倾听,理解逝者与生者的心愿,了解家属的立场,提供家属在经济与能力范围内都能负担并且合适的方案。

「另外,只要是逝者生前的心愿,也是家属想要的形式,身为礼仪师的我们就要懂得随机应变。实际上,在现实层面,礼仪师需要尽快确定一场丧礼的细节,以方便其他单位跟进。或许过程中我会被其他单位催促或责备,但我需要同理家属的心情,如果情况允许,我会尽量给家属多点时间缓冲哀伤,不会催促他们做决定。所以过程中若被当作『夹心饼』也无所谓。」
当然,不是每场丧礼在处理的过程中都能事事如意。黄昭民就曾遇过无理取闹的家属,导致丧礼差点无法完成。当时他成为了被家属指桑骂槐的目标。那时候,他同理家属因丧亲哀伤而情绪不稳定,但如果他当下选择放弃这个案子,那么现场将是一幅冷清清的画面,仅有躺在棺木里的逝者而已。他相信这绝不是逝者和生者想见到的难堪局面,于是他忍辱负重并保持理性与殡仪团队一起圆满那个丧礼,展现生命匠人对生命的尊敬及专业素养。
生命终结的场景总是沉重,甚至让人措手不及,而礼仪师正是在这种混乱与哀伤的氛围中,以他们的专业与节制为生命的最后阶段赋予秩序与尊严。感谢每一位礼仪师,总会为生者撑伞,悄悄地为生者遮挡哀伤沉重的告别,同时圆满逝者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出刊日期:01-08-2025
** 如需引用或分享普门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并附上原文的链接。